岸上玫瑰
根據無爲縣城城中新區城市設計原則從以下六點考慮
1、空間組合形式
4、建築天際線
5、建築連續面寬、間距與退讓
6、視線通廊與建築空間視線
本項目能滿足無爲縣城城中新區城市設計對整個城中新區的規劃控制要求。
區位分析
無爲縣,隸屬於安徽省蕪湖市,地處安徽省中南部,長江北岸,北依巢湖,南與蕪湖市、銅陵市隔江相望。距省會合肥市百餘公裏。無爲縣地圖位置位於東117°28′48″- 118°21′00″,北緯30°56′21″-31°30′21″。
交通: 北側無城路道路寬度40米、東側渡江北路道路寬度45米,西側幸福北路道路寬度24米,南側橫二路道路寬度24米。基地周邊道路交通便捷。
配套:基地周邊教育、醫療、生活配套設施齊全
安徽無爲縣中偉·岸上玫瑰項目設計說明
建築篇
一、 工程概況
本項目位於安徽省無爲縣,區位優勢獨特。
無爲縣隸屬於安徽省蕪湖市,地處安徽省中南部,長江北岸,北依巢湖,南與蕪湖市、銅陵市隔江相望。始建制於隋朝,縣名取“思天下安於無事,無爲而治”之意,宋代曾與臨安、揚州、壽春並稱“全國四大名城”;抗日和解放戰爭時期,無爲是皖江抗日根據地中心區和“渡江第一船”始發地。
無爲縣總面積2083平方公裏,轄20個鄉鎮、2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全縣總人口121.40萬。糧棉油及水產品產量均居中國百強行列,是傳統的“魚米之鄉”,“長江三鮮”、無爲板鴨、剔墨紗燈等中國聞名。石油、天然氣等礦產資源豐富,有泊山洞、米公祠、黃金塔、新四軍七師師部舊址等自然人文景觀。歷史上書畫家米芾曾在此任知軍,湧現出抗日民族英雄戴安瀾、詩人田間等一大批名人,當代有王傳福、姜純等名人。無爲是中國聞名的“電纜之鄉”、“勞務之鄉”,“國家級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
無爲位於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長江軸”之上、“蕪湖核”之內,蕪湖長江二橋、銅陵公鐵長江大橋兩座長江大橋橫跨兩翼。淮南鐵路、合蕪鐵路經過縣境東北端二壩鎮,208、227、319省道縱橫縣境。距馬鞍山市90公裏、距南京市120公裏、距杭州市300餘公裏、距上海市400餘公裏。合福高鐵無爲站已建成通車運營,無爲縣步入高鐵時代。
地塊位北側爲無城路,西側爲幸福北路,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總用地面積:55159平方米,建成後將成爲新區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和區域標志。
益顯著,着力體現21世紀世界居住區的人文內涵和生態理念,努力創造和諧共處的睦鄰關系,規劃通過合理組織道路及單體建築有機圍合和布局創造了不同形式,不同功能,不同風格的室外空間環境。以住宅組羣爲基本單元進行布局,形成了層次分明的公共空間——半公共空間—私密空間的空間組織形式,創造了親近宜人的住宅生活環境。滿足居民交往遊憩、鍛煉、獨處等各方面的生活需要,營造濃鬱的生活氛圍及良好的鄰裏環境,創造了良好的景觀及用戶觀景的均勻性,採用豐富多樣的滿足不同使用要求的活動空間,使整個小區結構清晰,各個組團特色分明,不同形式和功能的組團綠化中心通過弧形道路及步行道相互串聯,給人們提供了良好的戶外休閒空間,塑造一個高雅新穎的住宅小區。
(3)、強調高科技在小區中的應用,針對小區地形地貌,處理好豎向設計和排水系統,合理利用雨水組織綠化帶的澆灌及太陽能等節能措施,加強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及注意到物業及社區管理。
(4)、注重生態環境設計:本小區從襄安北路主入口經中央大道形成一道空中景觀視角軸線走廊爲小區主景,輔以各組團中及環形道路上布置形態各異的景觀結點及小型綠化廣場,運用豐富的景觀設計手法,配植各異的綠化及休憩用地創造高品質的、有特點的、步移景異的小區生態環境。
二、 規劃設計理念
結合本地塊的自身條件,確定城市動態發展的合理規模與空間布局,滿足人的居住舒適性的要求,又體現人文關懷的原則,最終表達人與環境共生的人居理念。
(1)、“以人爲本”,現代居住區除要創造優良的物質環境外,還應提供豐富多樣的生活場所,以滿足不同年齡,不同文化層次,不同職業的人們的多樣化的生活需求,因此創造一個結合本地段環境條件和城市文化相契合的追求人、城市、自然和諧共生,突破孤立,單調的傳統居住模式,建立綠意盈然、自然和諧、經典高尚、舒適安靜的新型居住區是本規劃設計的宗旨。
(2)、“尊重自然”與可持續發展的思想理念,在充分保持原有地形地貌的前提下,貫徹生態、文化與效益諸原則,力求創造一個功能布置合理,具有優雅環境,豐富文化內涵,經濟效
本工程在考慮小區停車的時候,在滿足停車的同時盡可能多的布置停車數量。
小區主要停車位於地下,地上設置部分臨時停車位,與環行車行道有機結合,流線簡明,不幹擾人行交通,保證了居住空間的安全,寧靜,舒適的環境空間。停車場以露天停車場和地下車庫相結合,露天停車主要布置在小區四周外圍環行道路一側側及住宅宅間路一側。
這種交通組織經濟方便,路網更加的簡潔,適合本小區特點,在次要道路、景觀道路設置步行專用道。地下停車主要分布在高層建築區域間,這樣保證每戶出入口方便與地下車庫連接。
3.小區內部道路系統
路網的布局充分考慮到了出入的便捷性、安全性及建築用地的特點,結合整體地的地形地貌綜合考慮,在滿足道路簡潔、流暢、便捷的功能同時,迂回的道路系統也充分同景觀結合在了一起,讓道路、建築和景觀相互襯應,相得益彰。由於地塊內部道路主要以景觀結合道路的形式爲主,因此在小區主道路一側設置一定數量的休閒步行道,與景觀道結合,各橫向結點則採用臺階和坡道相連接的形式,同時又能起到組織景觀軸線,步移景異的作用。
4.適應環境、景觀的要求
根據用地特點和布局環境要求,道路布置應有利烘託相應的氣氛,體現一定氣勢。本小區路網順應地形,與用地範圍呼應,並與城市道路相垂直。同時在路網骨架中心位置結合主入口布局,使小區整體構圖清晰簡明,增加環境藝術效果,道路的導向性明顯,利於不同景觀空間之間的視覺聯系。
三、規劃布局
交通規劃考慮了人的行爲心理,結合空間軸線,公共設施及組團布局組織了清晰的人車分流路線,減少幹擾,保證安全,爲居民塑造一個自然優美,暢適安靜,交通便捷,衛生安全的居住生活環境,故道路骨架設計原則是:道路系統由環行的車行系統和弧形幹道及方格網的步道體系構成,小區步道可使人在主區內漫遊。
1.主要道路骨架布局特點
交通組織應充分結合場地特性,使交通與用地功能布局相適應,同時充分考慮交通本身的要求和流線的組織。根據用地特徵與建築朝向的關系,內循環的主要道路骨架順應建築朝向的關系,採用與建築朝向相協調的方式布置主要道路骨架。這種布局方式,使住戶到達各自住宅入口路線便捷順暢,體現以人爲本的設計理念。小區道路分爲三級:小區道路、組團道路、宅間道路。
小區主、次要出入口設在與主城區聯系便捷的幸福北路和無城路,位置適當,便利居民通行。小區內通過環行的路網將主、次入口聯系起來,以做到有機的互補互通。在小區的主入口處,對景中心綠化景觀軸線,採用疊層漸近的布置手法,結合綠化,小品,入口廣場,林蔭景觀道及視覺空間廊道豐富拓寬入口的建築空間和景觀空間,形成入口景觀序列,提升小區的開發品質。
2.停車交通組織
隨着城市的經濟發展,小區的住宅文化突出表現之一就是“汽車文化”。這種現象正日盛一日,
四、建築布局
1.朝向----主要建築布局順應南北朝向,與和縣主導風向一致。同時兼顧到了建築沿景觀面,以及和周邊地塊的順應關系。這樣利於建築節能,利於良好的日照和通風,對提高建築室內環境質量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2.爲了節約道路的設置,發揮用地效益,在可能條件下提高容積率,小區建築布局打破傳統的方式,採用線狀布局方式,配合道路骨架,使布局構圖簡潔,同時達到方便住戶生活的目的。結合環境設計,提高小區的設計品質。
3.本小區建築布局基本爲行列式布局,這種布局優點是節省投資成本,利於日照、通風方便居民使用。缺點是易形成布局呆板,缺乏藝術變化。爲了改變這一缺點,本案做了以下處理:其一是使路網系統在規整中有變化;其二是增加主軸綠化空間的靈活,曲折,收放效果;其三,增加建築單體立面的細部。以此三個變化改善行列式布局的缺點,使整體構圖的藝術效果顯著提高。
4.整個小區以9-11層住宅和17層住宅及商業結合爲主,商業的布置既豐富了沿街立面效果,同時又滿足了整個地塊的配套。
五、 建築單體
1. 戶型配置:結合市場需求,商品房是以100-140㎡爲主的戶型。
2.戶型特點:落地中空安全玻璃推拉門的客廳豐富了內部空間,將大自然的景色直接引入室內舒適新穎,陽臺可供人們休閒、會友、棋牌、品茶、鍛煉、日光浴休息等功能,宜人的建築尺寸和空間尺度,表達了“天人合一”意境。身住其中享受都市中的時尚優雅的居住生活。
3.立面處理:
風格:採用現代風格。以質樸的材質與柔和的色彩表現清雅的格調,以錯落的體量來營造豐富的整體形象,以精雕細作的設計來提升建築的精致感。再通過通透的陽臺及大玻璃窗來體現和環境的融合。
特徵:建築外觀吸取了類似“歐陸風格”的一些元素處理手法,但加以簡化或局部適用,配以大面積牆及玻璃或簡單線腳構架,在色彩上以大面積淺色爲主,裝飾味相對簡化,追求一種輕松、清新、典雅的氣氛,可算是“後歐陸式”較之前者則又進一步理性,其獨特的風格,鮮明
的風格,鮮明的個性,別具一格的整體形象,令人耳目一新。
六、綠化景觀
環境綠化影響小區整體的景觀,人文環境,經濟效益,健康要素等。因此應特別注意設計質量。
設計指導原則是注意綠化率,注意種植配置,注重親和性,保持居住區對自然的親和性,體現人和自然的和諧融洽的生態原則。有利於人和自然的接觸。從場地構成看,建築布局是核心內容,交通系統是聯系紐帶,綠化景觀起着平衡、豐富、完善的作用,是維系規劃整體性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路網布局建築布局考慮的同時,也在考慮如何做好本小區的綠化景觀設計。考慮在不影響容積率的情況下設置集中綠地,宅間綠地及相應的景觀點。
設計手法上見縫插針,在主要道路骨架中央設置縱貫南北的自然景觀軸和橫向人行休閒軸。沿自然景觀軸,空間曲折、收放,形成多個景點,結合宅間綠地形成完整的綠化景觀體系。
1.打破傳統的綠化系統模式,將中心綠化、組團綠化組織成一個整體。結合道路骨架旁綠植形成帶狀貫通綠帶。沿着路網最大限度展開。延伸了景觀接觸面,拓展了小區各組團的綠化空間,提高了綠化可達性。組團綠化置於宅間路之間,精致而富有現代氣息,透出濃鬱的生活情調。創造出鄰裏空間、私密約會及獨處的不同空間。其尺寸也與其空間相適應。與小區的縱橫的大型綠化帶形成風格和尺度上的對比,使得景觀結構更加豐富。
2.在設計中營造綠鏈、綠契以及灌木叢、樹陣等自然生態景觀,結合弧形路合理組織小區組團軸線,形成大、小不一分布在各組團中的綠地開敞空間。加強小區內部零散綠地的聯系,使人、住區與環境有機交融,體現人與環境共生的人居理念。滿足人們親綠性、親情性的生活融於大自然生態環境的需求。使整個環境頗具園林情趣。力求創造“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宜人的居住環境。
3.在整個小區的植物配置方面,主要強調:整體性、季節性、三維性
整體性:植物種植以大面積成片、成帶布置爲主,輔以少數形態各異的樹種(可選自然形態或歐式的人工造型各異的形態)做到點、線、面結合。
季節性:植物選種採用帶有季節性的樹種。通過喬木,灌木,花草相互搭配做到“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青”的四季常景,充分展示大自然的魅力。四季分明,色彩繽紛,春的奼紫嫣紅、夏的鬱鬱蔥蔥、秋的五彩斑斕、冬的純淨開遠。
本方案注重對環境景觀的利用和營造。注重每戶居民都能享受到窗外的自然美景。充分利用外景、綠植、彩色鋪地及會所公建,置於小區中心休閒廣場和景觀軸線兩側及沿着弧形林蔭步行道串聯至各組團的中心綠地。形成組團的景觀綠心,利用道路景觀綠化、庭院景觀綠化形成點,線,面交織的網絡狀景觀體系。
七、消防
1.整個小區嚴格按照國家有關防火規範設計。小區基地內沿住宅區四周布置環行消防道及半弧形幹道將使消防車通達到每一個單元。
2.消防給水,消防用水定額:室外爲15L/S:室內10L/S
3.高層消防設置增壓系統及穩壓裝置。小區供電採用室外箱式變壓器,分區布置,隱蔽在綠化中。